600多年前,为了巩固明朝江山,朱元璋将其侄孙朱守谦分封至桂林为藩王,从此,一座早于北京故宫34年的靖江王府就在桂林这块秀美的土地上诞生了。桂林人习惯称它为桂林王城。桂林王城是座城中城,位于桂林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藩王遗址,其城墙、城门基本还是原来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王城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阅尽王城知桂林”的美誉。
北有故宫南有王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直是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此语出自何人之口却一直悬而未决。1983年的一天,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在独秀峰考察历代石刻时,在读书岩上方意外发现了一帧刻有两首七言律诗的石刻,诗中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据诗序记载,此诗作于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的农历九月十六日,作者是广西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的王正功,类似于当今的省政法委书记兼首府市长。“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出于此处,这帧石刻,由此成为桂林诸多石刻中的珍宝。
景区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景中城,城中景”,更是桂林这座世界著名的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自古以来,王城景区被奉为桂林的风水宝地,更是整个桂林城市的发祥地。它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进景区就走进了桂林历史文化之门。这里曾经走出了两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到了清代,这里是广西贡院,屡出状元;民国时期,孙中山曾驻跸于此,为北伐大本营,筹划北伐大计;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都曾在此办公。世间传颂“北有北京故宫,南有桂林王城”。
靖江王府的选址与建筑布局,堪称是明代风水学说的理想之作,王府北面有三峰屏列、彩翠相间的叠彩山作为靠山,南面有形神具肖的象鼻山作为案山,府中有高标独秀的独秀峰作为镇山,且三山自南向北一线排列,周围群山环拱,大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如此紧切传统风水的理想格局宅址,在桂林仅此一处。历代靖江王都为此而自豪,按庄简王之说其地位“广西甲甚”。
潜龙之邸龙脉福地
靖江王府从开建到清代因被付之一炬而覆灭的时间长河中,这里曾住过11代14位藩王。最后清代的孔有德在府中焚火自尽。靖江王府在这块风水宝地存在了280年,比明王朝的历史还多4年。从明代桂林城图可见:桂林王城,东边是漓江,西边是桃花江,依山傍水,独秀峰孤峰独立,位于桂林市中心,远近诸山环绕,犹如群臣朝拜,形成“孤峰不与众山俦”之王者气象。独秀峰就是桂林的山中之王,是桂林的龙脉所在。能在这龙脉居住的人,就能沾到它王者的霸气,有朝一日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人物。独秀峰的山下确实是出过皇帝的,这里还被誉为“潜龙之地”,究竟是哪两位皇帝和独秀峰有渊源呢。
先看第一位:宋高宗赵构(生于1107年,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1162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炎、绍兴。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他曾担任过桂州静江军节度使,管理过这块土地,他登基之后对桂林城的贡献非常大,将唐代的桂林城逐渐改建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靖江府。
元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元顺帝妥欢铁木尔。妥欢铁木尔本来是一位太子,他的叔父毒死他父亲后篡位,将他贬到了高丽。后来妥欢铁木尔辗转来到桂林,居住在独秀峰山脚下的报恩寺,结束了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之后,他的叔父在大都暴病身亡,他就顺理成章地回到大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他认为是独秀峰山下的神灵庇佑了他,于是就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报恩寺改名为万寿殿,取万寿无疆之意。而这位从独秀峰山下走出的元顺帝在位37年,是元朝99年11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正因为这里是龙脉。是风水宝地,朱元璋才把他的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此,在万寿殿的遗址上建成了这座靖江王府。当时靖江王的领地范围包括现在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因为这里是西南重镇,是咽喉之地,可见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的侄孙。
还有两位与桂林王城有关的人物是孙中山与李宗仁。1921年12月至1922年4月,孙中山驻跸王城,在此设立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筹备北伐大业。他与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这里, 孙中山接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使他的革命理念得到了新的升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桂林人民在独秀峰下建立了一座中山纪念塔,塔身的三面形状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下面的五级台阶代表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四周的18根石柱用铁链连在一起,代表当时独立了的18个省,心连心手拉手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五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中华民国的总统李宗仁也都曾在这儿办过公;广西省政府成立之时,省长的办公室也设在这里。这里曾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伐元帅府,就是在当年王府寝宫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遗址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
靖江王府藩王之居
明代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下,宋代时是铁牛寺,元代改为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他将唯一的侄孙朱守谦分到桂林做靖江王,管辖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并将府邸建在独秀峰山下。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整个王府占地面积为18.7公顷,约合283亩地。它没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历史上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在靖江王府居住过,历时280年之久,系明代藩王中历史最长及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历史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
靖江王府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王城内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青石板路,是王府600多年前铺垫而成的,历经风风雨雨依然保存了下来。它是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在古时候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所以被人们称为王道。王道是整个王府的中轴线,两边的建筑都是以此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王道亦为桂林市的中轴线,桂林城市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承运殿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兴建,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均为明代原物,似在默默诉说当年繁华。现辟有《王城春秋》展览厅,完美演绎桂林明代历史文化的变迁。“云阶玉陛”,是由云石、台阶、护栏构成的。在北京故宫也有云石,那是汉白玉的,上面雕刻的是龙。藩王只能刻云纹。云石上面雕刻的这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形状像云又像古时候的玉如意,所以叫它“如意祥云”,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云阶玉陛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道,东边是文官所走的文官道;西边是武官所走的武官道。这是明朝典型的建筑风格。
南天一柱群山之首
独秀峰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誉,史称桂林第一峰。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围众山环绕,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级可达峰顶,是鸟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观景台。独秀峰海拔216米,高出平地66米,北距叠彩山1000米,东距伏波山500米,远近诸山环绕,犹如群臣朝拜,形成“孤峰不与众山俦”之王者气象,笑傲群山,被称为“群山之首,众山之王”。
在明朝只有历代靖江王爷才可以登临这座皇族宝山——独秀峰,礼祀诸神,祈求身体安康,长命百岁,社稷王位永固。而近代登临独秀峰顶的名人有袁崇焕,孙中山,李宗仁,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峰顶现有观景平台,高踞悬崖之颠。登临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烟云香霭缭绕其间,犹如仙境,真可谓是城中登高远眺,一览数十里之奇胜绝佳之处,故享有“桂林第一峰”的美誉。
明朝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可是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留在了独秀峰这里。徐霞客现在非常有名,在当时他只是一介草民,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有机会进到王府登上独秀峰的,所以他这一生只能在王府的城墙外面远远地望着独秀峰而终生遗憾。
要探索桂林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还得从独秀峰说起。独秀峰不但是桂林的龙脉,也是桂林的文脉。独秀峰得名于南北朝诗人颜延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颜延之是山东临沂人,南朝时期名噪一时,诗文与谢灵运齐名,时称“颜谢”。少帝时,颜延之出任始安郡 (桂林)太守。在桂林期间,他采取垦荒减税、贷粮扶农等政策帮助民众发展生产。他的关于独秀的诗句,还被唐人郑叔齐引用了,作《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并刻于独秀峰,才得以流传下来。这诗虽短,却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他开创了桂林山水文化的先河:翻遍典籍,我们实在找不到比这更早的赞美桂林山水的文章诗句了;它证实了独秀峰在桂林诸山中是最早留名于世的,独秀之名至少已使用了l700多年。
“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首次描绘了当时桂林城的规模,“郛”是外城,“邑”为城市,可见当时独秀峰在桂林的内城与外城之间。颜延之以独秀峰的读书岩为辐射,给桂林带来了读书写作的风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桂林王城中的独秀峰是桂林文教事业的策源地。从此开启了广西的文风,历史有记载广西的第一所学府就设在独秀峰山下。为了纪念颜延之,这儿还刻有“宋颜公读书岩”六个字。
崇儒重教状元及第
从桂林建城开始,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桂林王城这块风水宝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变换着角色。王城曾是南北朝始安府治,到了唐代,曾是桂州府治以及广西第一所府学所在地,这时有了官办的学校教育,桂林就有了传承文明的制度保障。其后,桂林王城又先后成为北宋桂州府治、南宋靖江府治、元顺帝潜邸,直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选择独秀峰南麓原元顺帝潜邸万寿殿作为靖江王府所在地,目的是“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从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首封,到末代靖江王朱亨堙被清军孔有德杀害,靖江王藩国传11世,14王。1650年,孔有德被清朝封为定南王,将王城作为定南王府。
清顺治十四年,朝廷在靖江王府旧址设立广西贡院,作为科举乡试考试场所。当时这是广西历史上最大的贡院,其最具规模的时候,可供5500名广西学子同时参加乡试,盛况空前。从清顺治十四(公元1657年)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广西贡院历时249年。在清代,广西贡院共举行了100场考试,考出5007名举人,获得了入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京城的会试、殿试中,又考中585名进士,出了4名状元,更有陈继昌三元及第,科名盖代。在当年的十八个行省中,广西获得状元数排在第五;放在县一级,清代广西4名状元皆出自桂林府的附郭县临桂,在全国的所有状元县中排第三位,由此可见广西清代科举之盛。清代广西贡院开办时间长达250余年,不仅为清朝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贡院“崇儒重教”的精神对推动岭南地区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广西历史文化,尤其是教育科举文化中的一个最亮点。
古代的桂林是个名震岭南的“状元城”。临桂县是广西历史上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县,史料说明:明清两代广西中进士711人,临桂就占了242人,而当时桂林则是临桂的县城。广西历史上共有举人9697人,桂林就有4958人,占了半数以上,广西历史上共有状元9人,其中桂林就占了7个,他们是赵观文、裴说、王世则、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除了文状元,桂林还出了武状元李珙。文武状元加在一起共8个。
桂林谨严方正的靖江王城正阳门城墙上那刻着的“三元及第”四个大字,昭示着这个城市在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在考场上创造出来的奇迹。这个连中三元的人是清嘉庆年间的陈继昌,是临桂人。三元及第是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在全中国1380年科举考试历史中也只出过13位三元及第。
状元及第坊在王城东华门上,原坊建于道光年间,是为当时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毁于光绪年间。在这之前,桂林当地也有人登上殿试第一甲榜首,但之后的4年中,桂林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从此“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所以就重建“状元及第”坊,并把4个高中者名字都并列在坊前。榜眼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清同治四年为于建章而立。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请幸翰林,视察贡院,有感“云路鹏程,诚不易易”, 遂题诗四首,亲书石刻,颁行天下,建立学府。乾隆亲书石刻的石碑至今仍镶嵌在独秀峰下的广西师大礼堂后墙上面。
在独秀峰众多的摩崖石刻当中,唯一能有幸被刻在这儿的人物,就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这幅孔子像和我们以往见过的不大一样,画这幅孔子像的是一位元朝画家,当时是蒙古人统领天下,所以画家将很多蒙古人的特征融入到这幅孔子像当中,画下了这独一无二的蒙古版孔子像。
而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昌夔在王城内独秀峰下建孔庙,开办府学,建学宫,是桂林历史上的第一所府学。府学是地方的最高学府,是求取功名的地方,学生必须是经过院试考上秀才的人才能进入。从此,独秀峰下,风声雨声书声,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