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览八桂
首页 -> 悦览八桂
  • 旧州:纳天地灵气 绣诗情画意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在靖西并不少见:禾田蕴秀、阡陌纵横、碧螺青山、竹林溪流······无怪乎其小桂林之美誉。而靖西风光的缩影”——旧州就在这群山环抱、绿水萦回之中,凝聚着天地灵气。抗元大将张天宗带着部众走了进来,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率领狼兵杀将出去,壮族儿女用针线绣出一份份情谊······旧州,以山水画卷、悠长历史,诉说着边陲小城独特的壮乡美景。 


     

    英雄侠骨,一生柔情


    旧州原为归淳州,唐元和初年(806~808年)改名归顺州,宋沿其旧。据记载,南宋末年,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兵败后率部众300余人南下,看到这里气候温和、林木繁茂、山水秀美,便就此住下,与当地人开荒种田、引水灌溉,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人,并开设私塾教育子弟,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他,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地百姓在鹤山下设立了张天宗墓冢,上刻垌主佳城,光绪十年(1884年)又增建了墓冢和墓园。

     

    明初改州为垌,即顺安垌,当地壮人祖先岑氏任顺安垌垌主,而瓦氏夫人正是土官岑璋之女。瓦氏夫人原名岑花,自小聪慧,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勤习武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瓦氏夫人三战三胜,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二品夫人,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历史中的巾帼英雄第一人。她的英勇事迹被镌刻记载,供后人铭记,她的故事也被编成戏曲在古镇的戏台壮音阁上传唱不衰。    


     


    英雄故里旧州至今还保留着尚武的风气,是壮拳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壮拳有2000多年的历史,拳风强劲威猛,动作简洁利落,讲究一招制敌,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虽然现在壮拳只是旧州人强身健体的方式,但在历史上,这项传统武术却是当地将士日常操练的重要科目,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赢得了狼兵鸷悍,天下称最的美誉。

     

    纷飞的战火已经消散,此时的英雄故里旧州正如街门上的对联所说如桂林山青水秀,似苏杭人杰地灵,它的动人在于那如诗如画的田园光景,山如碧玉簪,江如青罗带,两岸婆娑的竹影、田间悠闲的水牛、依山傍水的村舍、古桥老屋以及从中传出的悠扬山歌,漫步其中,仿佛踏进了田园风光画中。

     

    踏入旧州街,两边房屋相连,比邻而居,民居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既古朴又精湛,像一本古旧的线装书,静静等待人们翻阅。用青石铺就的巷道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每一块都在向人诉说旧州历史的沧桑变化。

     

    街的另一头,在绿竹的掩映下,鹅泉河蜿蜒淌过,河上有石阶埠头。一座青石板桥横过水面,融合在青山绿水中更显古朴雅致。与青石板桥相连、立于绿水之中的便是一座见证数百年沧桑的古建筑——文昌阁。文昌阁飞檐翘角、雕花描凤,颇为雄伟,它共三层,高约15米,二三楼都设有圆窗供人们眺望四面风光。登上三楼遥望,可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据说,这是从前文人墨客对月临流、琴棋书咏之地,虽然时过境迁,但现在仍有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哥阿姐在河边对歌抒怀。

     

    纷飞的战火已经消散,此时的英雄故里旧州正如街门上的对联所说如桂林山青水秀,似苏杭人杰地灵,它的动人在于那如诗如画的田园光景,山如碧玉簪,江如青罗带,两岸婆娑的竹影、田间悠闲的水牛、依山傍水的村舍、古桥老屋以及从中传出的悠扬山歌,漫步其中,仿佛踏进了田园风光画中。

     

    踏入旧州街,两边房屋相连,比邻而居,民居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既古朴又精湛,像一本古旧的线装书,静静等待人们翻阅。用青石铺就的巷道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每一块都在向人诉说旧州历史的沧桑变化。

     

    街的另一头,在绿竹的掩映下,鹅泉河蜿蜒淌过,河上有石阶埠头。一座青石板桥横过水面,融合在青山绿水中更显古朴雅致。与青石板桥相连、立于绿水之中的便是一座见证数百年沧桑的古建筑——文昌阁。文昌阁飞檐翘角、雕花描凤,颇为雄伟,它共三层,高约15米,二三楼都设有圆窗供人们眺望四面风光。登上三楼遥望,可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据说,这是从前文人墨客对月临流、琴棋书咏之地,虽然时过境迁,但现在仍有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哥阿姐在河边对歌抒怀。 

     


    织绣之中,绽放优雅


    作为壮族聚居地之一,旧州除了古色古香的民居、整齐干净的街道和众多的人文古迹外,还保留着以绣球、歌圩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传统。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据《靖西县志》记载,青年男女在山野间对山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的花草,用藤条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又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象征的绸巾包着重物,连上丝绳;最终发展成现在小圆球的形状:球径一般6~10厘米,由12瓣叶片组成,以金色丝线将叶尖对叶尖缝合,使整体呈圆球形,再系上长穗。叶片上绣龙、凤、孔雀、蝴蝶、金鱼、鸳鸯、菊花、玫瑰、牡丹、兰草、祝词等,瓣内填充物多为绿豆,有常青之意。一般的绣球多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绣出各种平面式图案,方法和过程比较简单;堆绣则先用8根以上的单线编织出复线,再用单、复线结合的方式进行刺绣,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

     

    而目前仅存的保留堆绣的村落正是旧州。旧州的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闻名的绣球之乡。如今,几百户人家都以制作绣球为生,年产量30多万个,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地。旧州绣球原本只是零星的手工作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规模生产。1984年,旧州山歌歌手朱祖线身挂一个五彩绣球作为装饰去表演,没想到被一位美国客人相中,花30美元买走了。这是旧州绣球第一次抛向世界。80年代后期,旧州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球,继而男女老幼都参与制作,几百户人家凝结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绣球绣制业。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绣球已从壮家爱情信物发展成代表友情、亲情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物。


     


    在沿河而建的古街上行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成品绣球挂在自制的木架上,为古朴街道增添了几分亮丽色彩,绣球一条街由此得名。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中都摆着一两张木桌,其上堆满了制作绣球所用的鲜艳布块、绸带、丝线、彩纸、画笔、剪刀等,旁边坐着的阿姐、阿婆全神贯注地飞针走线。据说在旧州,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制作绣球,她们以诗情画意为布面,以天地灵气为针线,绣出爱情、友情与亲情,几百年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就在这一针一线、一刺一绣中默默传承。

     

    英雄已逝,侠骨犹存。旧州儿女与他们血脉相连,留在这片土地上,固守在田园山水间,将壮、汉先人质朴、善良、厚道、好客的品性和巧手工艺传承下去,以及让人难以割舍的柔情,那是一种真实淳朴和久违的归宿。